一个创客社区的成长历程
作者: terryoy 发表于 2013-10-28 16:55 雷锋网
大家好,我是Terry,是一名软件工程师 今天来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创客社区的成长故事。
2009年,我在电讯盈科工作满三年,决定来深圳寻找自己的职业未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做IT行业的话,深圳应该能够比广州有更多的机会 不过其实当时我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持有一些困惑,在这先回顾一下我是怎么走上计算机行业这条道路的。
我是在初一的时候接触到电脑的,爸妈给我买了一台586,用的windows95系统,还有一些光盘软件。 我当时身边完全没有可以指导我的人,只能凭自己的兴趣把手头能拿到的各种软件都试玩一遍。当时有一个软件我觉得很神奇的,在我还不会用毛笔或者画笔画画的情况下,我竟然能够用电脑画出像图上的这幅画,从此我对计算机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心想有一天我也要做出这样会画画的软件,于是高考时报上了计算机相关的志愿。
结果到大学读上了一个叫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它有一半是软件开发相关的课程,同时有另一半的课程是教你如何用计算机把方程解到精确到小数点的多少位,我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要花我一半的大学时间纠结在小数点后几位的问题上,那是我头一次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到底我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学到了一门叫《计算机图形学》的课,我终于知道了那个绘图软件背后的奥妙,而且自己也在电脑上编了这个能画各种曲线的作业,总算达成了多年的心愿,但接下来我却再也没机会碰到它了——因为我要找工作了。
到了工作的时候发现,原来现实的情况是企业需要你去干什么,你就要去干什么,你学了的知识就必须要拿它来养家糊口,而我从此就跟流程、文档、Guidelines、KPI这些东西打交道。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我读了这么多年书,难道就只有工作这一小部分的能用得上吗?我们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学的科学到底有什么价值?
过了一年多,直到我遇到了这一群人,才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
Atommann, Anders, Danfei在深圳Linux用户组相识,他们发现各自都有业余时间折腾一些好玩的东西的兴趣,于是成立了SZDIY组织,使用邮件组、IRC作为线上交流工具,分享技术和资讯。 他们还会不定期的举行聚会,各自带些DIY小作品来交流,把学习知识和DIY当成一种乐趣,一种生活方式。
Atommann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家伙,他学历并不高,对科技有着狂热的痴迷,每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都会想办法探究它背后的原理。左边这张图就是他的一个小玩具——手摇发电机,就是用人力发电可以点亮左手拿着的灯 Anders是在威盛工作多年的资深工程师,业余时间就会拿些开发板作为练习,写一些好玩的小程序,右上这张图就他在液晶屏上显示了“深圳DIY实验室”的程序。 Danfei在南山实验小学教科学,带领孩子们参加乐高机器人竞赛的一位老师,业余时间就会在网上搜罗各种好玩的电子制作项目然后自己DIY。
如果你以为电子是男生的专利那就错了。当时SZDIY的小伙伴们都喜欢上一个叫Adafruit的网站,它是由麻省理工毕业的一位女工程师Lady Ada所创立,目前已经是开源硬件领域里最知名的网站之一。她在网站上放了许多电子制作的教程,把硬件的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可以照着指引尝试自己动手,对电子不再是一种神秘而遥不可及的感觉。想想以前对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内部结构产生过幻想的朋友们,如今我们已经有很多开放的资料去学习电子了。
所以到了SZDIY这群人,他们已经会自己找资料去完成一些电子制作了。像上图这个自制的GPS记录仪,也是通过在网上翻查资料,到华强北买元件,然后焊接组装起来的,在爬山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实验获得测试数据。右下的图就是他们在爬塘朗山时收集回来的一个路线图(中间有一段断开了好像是因为电池没电了,然后后面才换上的电池)。
他们学习知识的动机,除了为了做一些好玩的作品以外,还有个原因是可以只凭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Atommann有个在农村里的外婆不识字,连数字都不认识,于是打电话给外地的亲人只能靠别人帮助。他非常希望帮他的外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花了三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学电子,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和修改,最终完成了这样一个定制的电话,它上面不需要任何数字,只有十几个人的照片,只要他外婆想给谁打电话就按一下有那个人的照片的按键,就可以拨号,所以现在他的外婆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跟远在深圳的他联系。同时他把这个电话的设计原理图和源代码都放在了网上,如果有其他想做的人都有办法可以做得到。
从他们的身上仿佛找到了我的疑问的答案:我们学习知识的动机最早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兴趣,而学习的目的就应该回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DIY就是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生活里这样的一个过程。
就这样SZDIY组织发展了两年,在2011年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两个重要的人,促成了柴火创客空间的诞生。
第一位是来自澳洲的资深创客Mitch Davis,他是一个对软件硬件电子样样精通的全能型黑客,同时也是墨尔本创客空间的创始人之一。 当他来到深圳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这里的创客组织,但是发现竟然没有,辗转之后才认识了SZDIY这样一群人,当时他就对Anders他们说,其实你们已经是一个“虚拟的创客空间”了,大家一直保持着分享和动手,还有线下的聚会,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地方每周聚一次的话,那就可以成立一个真正的创客空间,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还可以开展一些长期的项目了! 但大家都知道深圳的房价是很贵的,我们连解决自己的住处问题都捉襟见肘了,更不要说再租多一个地方专门用来聚会。
所以这时候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正是第二个重要的人物。 在国内还鲜有人知道创客是什么的时候,潘昊(Eric)的矽递科技已经为国外的创客社区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电子开发工具,目前他们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全球前三名的位置。 在矽递科技高速发展的这段时间,其实潘昊自己希望国内也能够有像创客空间这样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帮喜欢动手制作的人聚在一块。于是在Mitch的牵线之下矽递科技跟SZDIY进行了一次会面。
这次会面的结果就是在矽递科技的老办公室里,成立了深圳的第一个,国内第三个创客空间——柴火创客空间。取名柴火的意义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代表了我们社区发展的理念。从那以后,每周四晚上,SZDIY就会在柴火创客空间聚会,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SZDIY聚会时的情景,当时Danfei也是用了一个自己DIY的工具,用延时摄影拍下了活动现场的过程。一般如果来的新人多的话,会有个自我介绍的环节,然后就是大家自由讨论一些各自感兴趣的话题。那天晚上Atommann还组织大家做了一个电子的小制作,目的是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让像我这种没玩过硬件的人动起手来,自己绕线圈自己焊接来完成一个小作品。
有了一个固定的聚会地方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长期的项目了。喜欢喝啤酒的Mitch便提出了自酿啤酒的项目 有人会问,我老妈自己在家也会酿葡萄酒喝,那岂不是她也是创客了吗?但其实我们做这件事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酿啤酒其实比葡萄酒是要难很多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为了喝啤酒而去酿的,而是通过这样一个项目来学习科学实践的方法,它不光可以用在酿啤酒上,还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这才是知识给我们所带来的价值。
我们是一群工程师,我们都没有酿啤酒的经验,那我们怎么开始呢? 先从学习资料开始,Mitch先给我们介绍了酿啤酒的过程,装入原材料之后需要发酵一周左右,这时酒的味道比较浅,我们需要把它装到小瓶里进行二次发酵,然后经过两到四周才完成。
酿啤酒的原材料包括含啤酒花的麦芽汁,糖,酵母,水,在第二次发酵的时候,给的糖越多,酒精含量越高。
接下来我们还必须设计自己的温控系统,因为啤酒发酵需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但发酵的过程会产生热量,而深圳比较热, 所以我们必须DIY一个温控系统,把隔热箱分成两格,一边放酿酒瓶,一边放冰块,当检测到温度太高的时候,就从放冰块的格子里把冷风送过去,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有了这个计划之后,我们就各自分工开始酿啤酒。有人准备酿啤酒的原材料,有人负责制作温控系统。
这是我们的隔热箱,用泡沫板来进行隔热。
这是我们的温控系统,它会把箱子里的温度数据实时地上传到网站,让每个人可以在网站查看。有时候发现温度过高的话,住在附近的人还得深夜过去检查一下怎么回事。
这是我们在把啤酒装瓶准备进行二次发酵时的照片。
经过几周的努力,我们才可以终于可以喝到自己酿的啤酒。但我们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有丰富的“失败经验”,总共酿了5次,其中只有两次是成功的,但每次我们都会总结和改进。 整个过程在邮件组里面公开讨论,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制作的过程和进度,每个人又可以参与进来帮忙,最后大家一起分享项目的成果。
从这个项目上,我们体验到了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这种亲身的经历是书本上得不到的。 而且我们还体会到一个道理,其实每个人可以尝试从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走出来,跟其他人一起合作和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这就是柴火1.0给我们的启示。
在柴火创客空间成立的这段时间,国内的媒体开始渐渐关注创客这个群体了。
大家知道我们深圳最著名的是什么,华强北电子市场。以前深圳给人的印象就是著名的山寨机集散地,无论国外有什么样的电子产品,都能够很快地在华强北找到他们的仿造版。 这是由于深圳有一个很强大的地方,它有很完整的电子产业链,所有国外研发的各种电子产品,最后还都是来到深圳找他们的生产厂商;深圳还有着非常聪明的工程师,能够把产品做到便宜到极致。上面这个小手机,是一个国外知名创客在华强北发现的“宝物”,它的价钱只有几十块人民币,但是五脏俱全,能打电话发短信,有蓝牙,还能插sd卡,能听音乐。 其实深圳的硬件研发水平一点都不简单,但是大多数人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把硬件做便宜上面了,总是想着如何跟那些设计优秀的电子产品拼价格,走量。
于是当人们希望走出这种山寨文化的时候,他们关注到了国内的创客运动。 因为他们发现了在创客社区里面,原来有这样一群人会认真地把硬件做好玩,做有用,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到了创客群体身上。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柴火创客空间从老地方搬到了华侨城,交通更方便,而活动也越来越多了。
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来自不同专业,我们平时工作的内容对于自己来说可能只是重重复复的任务,但是对外行人来说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分享出来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面就会变得更广,而且可能因为不同专业的碰撞而产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于是我们就开始在SZDIY的聚会里提出主题分享,让每个人来分享一下他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了解到当代的机器人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科技水平。
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业设计是怎样一个过程。
跟国外的创业小团队们了解创业是怎么一回事。
还有跟麻省理工的老创客面对面地交流。
在跨界交流上面,这里的活动有点像TED,但是我们希望再往前走一步,因为作为一个Maker,一定要有行动。 在这个融合了各行各业的氛围里,大家渐渐找到了一些合作的契机,有一些想创业的朋友,在这里找到了可以指导自己的专家甚至创业伙伴。
以我所在的imlab团队为例,最初只有一名交互设计师,我的搭档高磊,他从日本留学回来之后就一直呆在创客空间想打造自己的产品。
经过一段熟悉,我对他的想法很感兴趣,所以从大公司辞职以后就决定跟他一起合作。 当时其实我对硬件和移动开发都完全没有经验,幸好在创客空间有很多人指点了我,让我可以很快地学会搭建硬件原型和app的开发。
而当我们要做硬件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真正的硬件工程师来主导了,幸好这时候在柴火认识了蔡工,帮我们做了硬件设计的第一版。
同时我们还在创客空间拆解和学习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设计。
后来加入的新硬件工程师还帮我们把第二版的硬件做到只有一枚硬币那样的大小。
在平面设计师的帮忙下我们把app做到了很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最后我们在北京极客公园的一次活动里发布了我们的产品。 我们整个团队就是这样在创客空间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很多想创业的朋友都会说合适的创业伙伴很难找,但是在创客空间这个地方你有很多时间去熟悉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兴趣,还有很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在酝酿了一段时间之后说不定就会诞生一些像我们这种的专业互补的团队。这或许是给创业中的人们的一些启示。
(SZDIY邮件组:729个主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365位会员,迈过了四周年的生日) 在这样一波创客运动的热潮过去以后,作为社区,我们其实更希望看到是能够有一些东西沉淀下来,让更多的人形成这样一种观念,通过学习,分享,一起协作,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诞生更多有用的产品,同时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动手的乐趣。 如果说对社区的未来有什么期望的话,我想说,这才是我们社区真正的未来。